締倫透反射偏光顯微鏡是一種結合了光學顯微鏡與偏光技術的高級顯微設備,它能夠利用偏振光來觀察和分析具有雙折射性質的樣本。利用光在特定條件下的反射、折射、雙折射或散射產(chǎn)生的偏振光原理工作。當自然光通過偏光鏡后,光的振動被限制在一個特定的方向,形成偏振光。這種偏振光穿過樣本時,如果樣本具有雙折射性質,會使光分裂成兩束具有不同振動方向的光束。通過分析這些光束的干涉現(xiàn)象,可以揭示樣本的內部結構和光學性質。
一、環(huán)境與設備檢查
工作環(huán)境:
穩(wěn)定平臺:確保顯微鏡放置在穩(wěn)固、無振動的實驗臺上。
光線:避免強光直射顯微鏡,尤其是反射光路。建議在光線柔和的室內操作。
溫度與濕度:保持室溫穩(wěn)定(通常15-30°C),避免高濕環(huán)境,以防鏡頭起霧或霉變。
電源檢查:
確認電源電壓與顯微鏡要求相符(如220V/110V)。
檢查電源線是否完好,正確連接并接地。
二、顯微鏡本體準備
清潔光學部件(最關鍵步驟):
物鏡與目鏡:使用專用的鏡頭紙或鏡頭筆,從中心向外螺旋狀輕輕擦拭物鏡(尤其是前片)和目鏡。如有頑固污漬,可在鏡頭紙上滴1-2滴鏡頭清潔液(如無水乙醇與y醚混合液),切勿直接滴在鏡頭上。
聚光鏡/垂直照明器:清潔反射光路中的聚光鏡、分光鏡(半反射鏡)等光學元件,方法同上。
載物臺:用軟布或鏡頭紙擦拭載物臺表面,確保無灰塵、油漬或樣品碎屑。
檢查機械部件:
檢查粗/微調焦旋鈕是否順暢,無松動或卡滯。
檢查載物臺移動手輪是否靈活,刻度盤歸零。
檢查物鏡轉換器是否能順暢切換物鏡,且物鏡“咔噠”到位。
檢查偏光組件:
起偏器(Polarizer):通常位于垂直照明器內,確保其已正確安裝。
檢偏器(Analyzer):位于目鏡與鏡筒之間,確認其可以插入/拉出光路,并能360°旋轉(部分型號)。
勃氏鏡(Bertrand Lens):用于觀察干涉圖,檢查其可伸縮或可旋轉,處于“OUT”(觀察樣品)位置。
三、樣品制備與安裝
樣品要求:
樣品表面必須平整、光滑、無劃痕(通常需經(jīng)過研磨、拋光處理)。
對于巖石或礦物樣品,常制成薄片(厚度約30μm)并用加拿大樹膠固定在載玻片上;對于金屬或不透明樣品,則制成光片(polished section)。
確保樣品表面清潔干燥,無油污、指紋或灰塵。
安裝樣品:
將樣品(如光片)平穩(wěn)放置在載物臺上。
使用載物臺夾或機械夾固定樣品,防止移動。
確保觀察面朝向物鏡。
四、光路與照明系統(tǒng)準備
開啟電源:
打開顯微鏡電源開關,點亮反射光源(通常為鹵素燈或LED)。
調節(jié)光源:
亮度調節(jié):通過亮度旋鈕將光強調節(jié)到舒適觀察水平,避免過亮損傷眼睛或樣品。
科勒照明調節(jié)(關鍵步驟,確保照明均勻):
將低倍物鏡(如10×)轉入光路。
放置樣品,用粗/微調焦旋鈕將樣品調至清晰。
關閉視場光闌,調節(jié)聚光鏡的調中螺絲,使視場光闌的邊緣成像在視野中央。
打開視場光闌,使其剛好超出視野范圍,以減少雜散光。
調節(jié)孔徑光闌(影響景深和分辨率),通常開到視野的70-80%。
五、偏光系統(tǒng)初始設置
設置正交偏光:
將檢偏器插入光路。
旋轉起偏器或檢偏器,使兩者振動方向互相垂直(即正交)。此時,視野應為全黑(消光狀態(tài))。這是偏光觀察的基礎。
檢查消光效果:
在正交偏光下,放入一個各向同性礦物(如石英玻璃)或金屬樣品,視野應保持黑暗。如果出現(xiàn)亮光,說明偏光系統(tǒng)未完q正交,需微調。
六、選擇物鏡與目鏡
根據(jù)觀察需求選擇合適的物鏡(如5×,10×,20×,50×油鏡等)。
選擇合適的目鏡(通常為10×),若需更高放大倍數(shù),可選用測微目鏡或攝影目鏡。